资讯详情
2022年4月25日为我国第36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为使公众更好地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积极宣传疫苗接种在控制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2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主题为“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健康”。
通过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市民预防接种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为保护儿童健康、造福子孙后代,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市民预防接种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为保护儿童健康、造福子孙后代,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让我们来了解一些预防接种的相关内容:
婴儿出生后,体内往往还有来自妈妈的各种“抵御疾病”的抗体,尤其用母乳喂养者,奶汁中还含一定量的抗体。因此,婴儿在半岁内很少得传染病。但是,婴儿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免疫逐渐消退,抵抗力会逐渐减弱和消失,此时若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孩子就容易受一些传染病的传染。
为了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就需要有计划地按时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使孩子自身产生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儿童健康地成长。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是接种疫苗,如接种麻腮风疫苗可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3种传染病。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我国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孩子预防接种记录的证明,孩子今后入托(园)、上学、出国等必须提供该证明。
可以。推迟接种本身不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应答效果,但推迟期间人体可能没有足够的免疫力,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预防接种应尽量按预约日期进行。遇到特殊情况(如接种当日身体不适或因事未能前往接种等)可以推迟,但不能提前(提前会影响接种效果)。不必因推迟而把之前接种的剂次重新接种一遍。建议尽量及时接种,以尽早产生免疫力。
近年来,通过常规免疫、应急接种和补充免疫等多样化的免疫手段,本区的疫苗可预防疾病防控效果显著。目前,本区消灭了天花、脊灰和白喉。麻疹、流脑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控制在较低水平,并有效控制了水痘和手足口病等疾病的暴发。
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产生严重危害的几率要远大于疫苗接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例如,脊灰能导致瘫痪,麻疹能导致脑炎和失明,一些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甚至能导致死亡。而接种疫苗的大多数反应,如胳膊酸痛或轻度发热,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情况极为罕见,并且会得到细致的监测和调查。疫苗所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其风险,因害怕而放弃疫苗接种,反而罹患了本可以通过疫苗有效预防的疾病,显然是得不偿失。
儿童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均不宜接种或暂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1、接种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儿童,应在治愈后再接种;
2、体温超过37.5℃的发热儿童。因为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脑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接种会加重病情。所以,应病愈后再接种;
3、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4、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也不宜接种;
5、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
6、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的儿童,不宜接种。因为疫苗中含有微量过敏源,对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会发生过敏反应。
接种疫苗以后,由于个体原因,极少数人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监测数据表明,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后,如果不在医务人员监护范围之内容易发生生命危险,所以接种现场必须配有医生和急救药品,主要是防止发生意外。
预防接种的原理是将已死亡或衰弱的特定病毒或细菌注射入体内,使身体认得他们并激活防卫系统,从而产生出专门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未来这些病毒或细菌可能引起的疾病。总体来说,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绝大多数受种者不患接种疫苗所针对的疾病。大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5%-95%,由于个体差异,也有可能免疫不成功。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